top of page

陪伴

人和各生物的靈魂本是平等,但人在出生的一刻開始,很多人和生物突然變得高貴了,但亦有好多變得很艱難,好像在說他們的價值比一些人和生物低。人生在那處在那處,那個家庭長大已經很不同了。

 

從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參與了四川義工服務,從此生命的認知層面不一樣了。去了四川災區其實只是一次,一星期多的日子算是什麼呢。比較災民要面對的,真的相差太遠。每天面對住親人、朋友埋在咫尺下卻不能救他們出來,是怎樣痛苦的感受,面對著自己的傷患及對地震的恐懼,那種無奈、傷痛和憤恨有多深,相信我亦無法真正感受及確定,但可看到人的無力感和生命的韌力在同一軀體內發生。發現似乎人生真的有無限可能。災難可以遠在天邊但也可以近在咫尺,問又有誰能預計到及掌握到。

在2008年年底,我和同事李富鵬,不約而同的去了參加了四川大地震綿陽市的災區的義務工作。老實說,一班外來人,在災難發生後五個月的日子到達,𢭃留的日子只有數天,可做到的工作其實不多。主要也是送上關心和帶領活動,例如探訪他們,連結他們多做運動。讓災民多留意健康,而且鼓勵他們多串門子,互相建立社交網絡,舒發情緒。

 

在行程的後半部,我和李富鵬,依敏和另一同事去了映秀鎮。因為沿途仍未清理完成,景況令我震撼。見到的是大片又大片的泥石流,大石滾下封了行車線,百年大樹也倒下的情況,不由得醒覺原來大自然的力量實是比人強大千萬倍,境況像是山在發怒了,抗議人在對自然的不公。

 

在映秀,眼見大部分人也住進了板房,但板房對面是從前自己的房子,但已變成了瓦礫。有些村民失蹤的親友很多更是仍然埋在咫尺的瓦礫下,但因政府已決定不再救援,有些屍體亦未能尋到。就算尋到,有失去親人的村民很多傷心欲絕,有些因而病倒了。但在他們的門房外,好多已寫了心理咨詢師不歡迎的字句。作為一個社工,看著這些標示,不其然反醒一下,一個心理咨詢師,要做了什麼才會令到人們那麼的反感,原本是助人的專業,為什麼可以那麼令人恨。聽了村民的分享,明白了多一點原由,也從此讓我更明白,社工概念中同理心和謙卑的心比所有的技巧來得重要。

很多這個專業的人以為自己的能力比案主強,但如果專業者變成了受災者,會否有案主的能力,就算心中有如海的傷痛及恐懼,但仍每天仍有為生活、為生存而奮鬥的力量。經此一事,更確信案主有很多能力,做社工的,有一伙謙卑的心,用心聆聽,去發掘案主的能力,比用技巧來重要。

 

之後我們到了都江堰市,看到很多表面好新的樓房坍塌了。我們在倒塌的瓦礫中與居民的口中知道,很多樓房建好也只是數年,懷疑是豆腐泎工程令樓房坍塌。我們在瓦礫中,看到樓房中很少鋼根,水泥磚中間是空的,牆壁中充滿石頭和發泡膠。雖然我不懂建築,但這樣的建築方法真的大開眼界,當然亦令我很氣憤。災難的嚴重,是天災還是人禍,大致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

 

2008年後,我繼續在工作崗位上打拼。對象是南亞族裔吸毒人士。看到的是適應、朋輩影響、家庭問題,吸毒問題在族群中似火燎原,而香港的戒毒中心亦沒有切合他們的宗教和文化需要,令他們戒毒比一般本地人更困難。看到很多流落街頭,很多因過度濫藥而死亡。這羣少眾,有幾多香港本地居民會關注,而政府亦然。但我相信,慢慢的做,一點一滴的做,可感動到案主有點滴的改變,亦能讓案主發聲推動社會的關注。

 

在2013年,雅安大地震後,秋雯、幾位義工和我到了蘆山,受災比較嚴重的山區,視察及評估。山上受災的很多是老人。回到香港,與土房子義工們商量了應對方案。土房子願意在蘆山的一條村莊上分派工作人員長期跟進有需要長者及家庭的身心健康服務,為此非常欣賞土房子和他們的員工的投入。

在2013年底,因工作上想轉換下環境,辭了工作。突然偶發奇想找一找秋雯婆婆在做甚麼。她當時已經移居了到四川,成立了花香藝術館和石榴花美好人生自強助學計劃。問她一下是否須要義工後,二話不說便跑到她的花香藝術館,再續我們在四川的情緣。佩服她對四川的投入,雖然去到也只是幫她做一些雜務及商量一下服務安排。但發現她一個女孩子一人跑來四川實不容易。希望短短的陪伴不致令她有太大的麻煩,也為蘆山老人家及富順區的小朋友出一分力。去了雅安蘆山山區好幾遍,山上的老人雖然因地震或洪水沖爛了房子,但他們很努力地活著,繼續在山上種菜養豬。我們的工作,只是到山上做一做家訪,疏導一下情緖,評估他們的需求,之後就要駐當地的工作人員跟進。

在2015年重訪時,訪問過的老人有的因病越來越虛弱,但亦有很多因有土房子的工作人員陪伴開朗了不少,所以說陪伴是最好的良藥。有家人的陪伴當然最好,如沒有,有鄰居、朋友或團體的探訪也有一點的溫暖。

 

如我的輔導老師所言,人生需要一些對照點。體驗過、看到過四川汶川及雅安地震居民在受災後的困境,會更覺自己活著和擁有的東西比很多人也多。我們這一羣能陪伴的人,其實是受益人,說不上什麼偉大。我們是有償,不是無償的。對自己的發現,會在香港身處的生活的安舒區中所得的多,對人生的覺悟也更多。人生在這世間的足跡,可以是工作上的成就,可以是子女的成長,也可以是於別人的陪伴和記憶中,人怎樣選擇也是自己的決定。萬般帶不走,唯有業隨身。

作者簡介

盧佩儀Winnie 

1975年生於香港,1996年於加拿大完成市場學及財經學士學位。及後分別於2001年及2006年在香港中文大學完成社工學士後文憑及碩士學位課程。現職社工。

IDLE 花香藝術館

Innovation Design Life Education Flowers Museum

Hong Kong Workshop

Tai O

 

Nepal Workshop

Chabahil,Chuchepati (Opposite Of KL Tower) Kathmandu,Nepal

 

arteeco2019@gmail.com  |  www.idlenets.org

此網站最佳瀏覽模式為1280或以上  |  瀏覽器建議使用Google Chrome
© 2017 Supported by designbyray 全力支持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