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LE 花香藝術館) Service Centre:
Owl Home (Nepal)
ArtêEco 花香生活藝術館( Hong Kong)
Innovation Design Life Education Flowers Museum (Art Education and Mindfulness Space)
義工分享
花香義工體驗記
陳伊玲 (8-28/2/2014)
2014年2月10號晚上,我來到四川成都三聖鄉的花香藝術館,參加志願者服務。小小的藝術館,裝點浪漫溫馨,工作踏實有序------這就是花香留給我的印象。而這趟體驗,我聽到笑聲,聞到花香,踏踏實實地活著,不會整天做虛無縹緲的夢,沒有行動。
公益情懷與志願者服務
大家有時想要“做善事”,或求好報,或覺得是一個使命,一份責任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我們都在作一個公益夢。然而,只憑一個情結,一種情懷,公益夢怎能實現?感動和行動的結合才是第一步。並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把公益作為職業,有心人以志願者的角色,就可以成為築建公益夢的磚瓦。公益離不開志願者。如果志願者行動成為全民的習慣,我相信,就是公益夢的升級版。
到達花香藝術館後實地瞭解這裏的需要,按照婆婆的建議,我參與到社媒的建設準備工作和公益產品的開發工作。除了資料搜集和文字工作,還有機會協助手工課堂和自然教室的生命教育活動。雜務亦有趣味,因為花香的人熱愛著生活,接著地氣。
期間,我瞭解到,真正的服務不是一廂情願地付出,而是知道自己的能力,依照服務物件的需要給予支援。這理念帶進生活,就是花香的創辦人秋雯婆婆所說的:學會聆聽、陪伴和支持。做志願者,就是這樣:你需要,我在,我盡力。
生活點滴與大地恩賜
二月的三聖鄉,乍暖還寒,更有說是全年寒冷之最。到花香藝術館的自然教室看看,板藍根長出來多高了?蔥可以拔了?瑪尼堆旁是誰的小爪子印?我的雙腳踏在泥土上,望見樹影遮晨昏,聽見鳥鳴嚶嚶,都市人的自然缺失症在這裏也可以減輕。
鄰里點頭,夥伴相迎。沖茶、切菜、烤麵包、煮蛋、蒸豆腐和洗碗,認真感受生活的點滴,人漸漸變得留心,仿似一次修行------聆聽萬物,熱愛生活。藝術館的藏族員工土青一邊快刀切著土豆,功夫了得,一邊說,來之不易的食物,既然要吃,就要好好地做,否則就暴殄了天物。美食的學問高深,若鑽研不來,也可以隨心感受,最重要的是學會對食物感恩,向大地致敬。
“奇人”與“平凡人”
2012年,秋雯婆婆拿出在香港擁有的一切,到成都創辦花香藝術館,退休金也用上了,說著“有舍必有得”。來自沿海都市的人,感受這裏凍入骨頭的凜冽,奔走在崎嶇的山路上,堅持去實現一個個承諾。在飄雪的雅安,她與志願者探望長者,走了多少路?回到花香稍作調整,又開始緊湊工作。我離開成都時,剛剛回暖,她與社工魏敏已到自貢富順,深入瞭解困難家庭,派發助學金。花隨四季開落,愛卻不論天氣。
婆婆的手凍傷紅腫,人人看著心疼,她自己就一直哈哈大笑。在她身上,我看不到做公益的所謂情緒耗盡或職業倦怠。她說,“做到多少是多少。” 花香面臨拆遷,婆婆沒有擔憂,沒有不滿,心裏淡然。扛得下最初的寂寞和艱難,就有力量去堅強,散發一股正能量,影響著身邊的人。這不是一位奇人?
花香的社工和員工做事實實在在,談吐又謙謙然。來到花香的人,不管常駐還是來支持,每一位都有經歷,都有故事,每一位又都是樸實的“平凡人”。他們的故事編織出一個人間,“奇人”與“平凡人”都在這裏,愛出愛返,福往福來,擁抱著那個美麗的公益夢。
往後不管我到哪里,大概不會忘記有一種愛,就像婆婆爽朗的笑聲,就像這小小藝術館淡淡的花香,就像這三聖花鄉穩穩的地氣。
IDLE花香藝術館
義工陳伊玲 2014-3-13